“药驾”危害不亚于“酒驾”
发布时间:2015-08-12 09:54:50 来源:来自网络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道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服用了抗感冒类等药物后驾车,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服用者会出现困倦、嗜睡、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除了一些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专业驾驶员外,普通市民很少有人意识到“药驾”的危害。专家提醒,“药驾”危险程度不亚于“酒驾”,吃了感冒药等药物后要谨慎驾驶。
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是引起车祸的重要原因,但诱发车祸的另一隐患——“药驾”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药驾”的危害有哪些?吃哪些药后不能开车?海南边防医院门诊部主任邓兰云提醒,一些抗感冒药、降压药、糖尿病用药等都会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服用这些药后最好别开车。
“药驾”严重危害公众安全
所谓“药驾”,是指开车人服用了某些药物后驾车出行。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表明,在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服用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后驾车造成的事故率高达97%,用药后驾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要比未服药、正常状态下开车的司机高出许多倍。国内一份资料显示,药后驾车事故占整个交通事故10%左右。
众所周知,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是药后驾车危害最大的,我国对这两类药品实行特殊管理,一般人是很难接触到的。而那些易得、含有某些影响驾驶成分的常用药却往往容易忽视。例如服用感冒药后会使人头晕、嗜睡、倦怠、大脑思维迟钝等,使人的本能反射动作时间延长,动作协调能力下降,“手脚不听使唤”从而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等;服用镇咳、镇痛药后司机的视力、听力减退,不能正确分辨道路上的斑马线、岔路口、红绿灯以及其他车辆和行人,从而导致判断失误。
服感冒药影响驾驶状态
日常生活中,哪些药物会影响司机安全驾车呢?
大多数感冒药 此类药物大多含有抗组织胺类药物,不良反应有嗜睡、困倦、视力模糊等,会影响驾驶。药物有感冒胶囊、鼻炎康片、维C银翘片、速效感冒胶囊等。
镇咳、镇痛药 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会导致服用者视觉障碍和突然疲倦,有些止痛药还会引起感觉功能紊乱。其他镇咳药,如“咳必清”、“咳快好”等,也是中枢性镇咳药,有致疲劳倦睡作用,可能影响到思维与操作的敏捷性。含有鸦片、吗啡、盐酸古碱的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会产生幻觉、精神松懈、平衡感丧失等。而安定、氯硝安定、佳静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
止痛类药物 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安乃近、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药物,服用后会出现眩晕、耳鸣等症状,有些病人甚至出现了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
兴奋剂 利血平、可安定、优降宁、硝普钠和甲基多巴等药物,服用后可能会才出现心悸、心绞痛和体位性低血压,同时还会有头痛、眩晕和嗜睡等症状,会导致司机的注意力和反应灵敏度降低,增加发生事故的机会。
催眠药物 丙咪嗪、多虑平等药物,病人吃了老打哈欠昏昏欲睡,吃得多的话产生共济失调,病人走路都不稳,更别说开车了。
降糖药 降糖药易引起低血糖症而出现饥饿、心慌、手抖、头晕、出汗、烦躁、焦虑、全身无力等症状,程度严重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等。
抗精神病药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一种抗抑郁药,由于服用该药会削弱患者的注意力和反应力,所以服用该药的患者不得开车或操作危险的机器。盐酸多塞平片是一种抗抑郁药,由于服用该药会出现嗜睡、多汗、口干、震颤、眩晕、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等不良反应,所以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船、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阿普唑仑片是一种抗焦虑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使用偶见共济失调、震颤、尿潴留、黄疸等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船、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卡马西平片属于抗癫痫药,服用这两种药有可能出现嗜睡的不良反应,所以驾驶员应慎用。
搜索关键字:“药驾”危害不亚于“酒驾”
在线咨询:0792-8258299
编辑:lar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