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得更健康?国家行动重在引导与干预饮食习惯

    发布时间:2014-02-20 16:43:19 来源:来自网络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最后能够执行到什么地步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纲领本身的内容还是很合理的。

    虽然还有少数地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吃饱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吃得好、吃得健康,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在这份纲领中,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这一目标,那么就是:引导与干预。

    欧美国家也曾经有过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的时期。当经济发展起来,食物极大丰富,富贵病也就应运而生。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等跟不健康饮食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科学界与政府纷纷推动引导和干预,促进人们采取更加合理健康的饮食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然而积重难返,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也只是延缓了更快地恶化,而并没有逆转。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状况还不能说十分严重。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以及特定人群,比如少年儿童,发展趋势已经足以令人担忧。

    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从现在开始努力,或许可以避免再经历西方的轮回。这份纲要的基本原则之四: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普及公众营养知识,引导科学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与营养需求,采取差别化的干预措施,改善食物与营养结构,无疑是很及时的主张。

    为了这一原则,纲要在发展目标中制定了营养素摄入量目标: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这正是现代营养学中健康饮食的基本目标。这些营养素摄入目标的实现,是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实现的基础——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

    但这些目标不是依靠部门开会领导讲话就能够实现。它必须、而且只能,依靠科学方法指导下的细致工作来实现。对此,纲要列出的主要任务中进行了概述: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居民营养改善体系。人们的营养状况取决与饮食习惯,而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相差巨大,无法建立统一的指南。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居民食物与营养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信息分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视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虽然繁琐,但很务实。

    而为实现这一任务,纲要列出的措施是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开展全国居民营养与基本健康监测工作,进行食物消费调查,定期发布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报告,引导居民改善食物与营养状况。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餐环境。去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交流中心完成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以及此前卫生部一直在进行的碘摄入状况监控,都是很好的例子。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如果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比如脂肪、盐、糖、重要微量营养成分的摄入水平的监测,必将会对公众改善饮食习惯提供有价值的指导。虽然这样的干预不具有强制性,但健康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引导就足够对全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搜索关键字:如何吃得更健康?国家行动重在引导与干预饮食习惯
在线咨询:0792-8258299
编辑: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