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武留信
从生到死都要管理健康
“健康管理”用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说,就是把管理学的方法与医学手段相结合,帮助人们发现健康问题,解决健康问题和预防健康问题。
健康管理在中国已发展了十多年,总体上越来越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人健康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理论与相关政策研究不够,信息化与标准化水平低,健康管理服务亟待规范,没有形成学科与产业体系。因此,我们应着眼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构建“四级健康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的一生要经历从“子宫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这一过程无时不受到各种健康问题的威胁与困扰。所以从出生到死亡,都要进行健康管理,所谓“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四级健康管理体系”,是指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构建零级预防健康管理新体系。“四级”,并非从1到4,而是从0到3。零级预防,是指从风险因素出现之前就要开始预防,避免风险发生;1级预防是消除或降低健康风险因素;2级预防是对疾病的早诊早治;3级预防针对疾病中晚期或康复期进行综合防控,重点是预防和减少死亡及伤残。例如,不吸烟或被动吸烟是零级预防,戒烟则是1级预防。我们强调健康管理要从零级预防开始,坚持良好生活习惯,才能远离慢病及其风险因素的威胁。
基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理念,我们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子宫内生命孕育及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是人的学习成长期、20岁到40岁是奋斗积累期,40岁到60岁是成熟奉献期、60岁到80岁是养生保健期、80岁以后则是老年照护期。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没能进入养生保健期就“英年早逝”了。可见,树立全民零级预防观念,坚持四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预防保健新体系很重要。
最后,我呼吁每个国民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健康是可以管理的,也可以通过自我健康管理来改善和促进身体健康。”希望大家记住这个“健康口诀”: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不间断,健康寿命才长久。▲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杜兵
员工健康,至关重要
北京市健康管理机构有200多家,每年健康体检人次500多万,由单位组织的年度职工体检人数占到了70%,但这并未明显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目前,慢病依然呈现高发态势,体检人群中超重占到36.5%,肥胖占到21.1%;高血压患病率为33.8%;糖尿病患病率8.9%;血脂异常率为50.5%;心理健康凸显如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状况等。这些危险因素都是慢病的温床,给社会、单位、家庭、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医疗服务需求带来极大的压力,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负增长的效应。
解决健康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健康管理。在工作场所劳动人群中构建以健康体检为基础、以慢病风险因素管理为重点;以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将是今后职场健康管理的必然趋势。
在工作场所开展健康管理有着特殊优势,有组织管理、有激励、员工间相互比、学、赶、帮、互动交流,管理效果显著。而且,这些人群既是职场精英,又是家庭的主力,他们健康素养的提升,会影响带动整体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钱海红
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
随着民众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健康管理在中国已初具规模。当前,我们急需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和理论,需要构建全新的健康管理体系,即“人人享有,人人参与”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
首先,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全民,是涵盖了每一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过程的健康管理。生命等值,生命同价,健康面前人人平等,新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面对的应是整个民族的健康,即人人享有健康管理。
其次,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它是一个集群体性、社会性和预防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健康促进的舆论为基石,又需要健康促进的政策做保证,更需要全民参与。这不仅需要我们做好健康管理的科学传播,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同时需要实施“全民参与的健康管理工程”,做到人人参与。▲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明
改变生活,制服慢病
慢病,也称生活方式疾病,多是因个人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中国的慢病防控已经到了需要全民总动员的时期,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健康管理的核心就是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可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因而,其工作内容也就围绕着如何找出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控制措施来进行。主要可从5方面着手:
1.健康体检:有计划的体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健康,并建立健康档案。2.健康评估:对个人的健康进行评估,确定个人的健康风险。包括疾病的风险、精神压力以及其他健康状况,这样就可以针对评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干预计划。3.健康咨询: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积极性,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4.健康干预:针对一些与重要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膳食不合理、运动不足以及精神压力等进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一般要在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指导下进行。5.专项疾病管理服务:对已患有慢性病的个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除了改善生活方式以外,还可针对所患的疾病进行管理,以延缓病程,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所有这些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实施。▲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主任常春
服务重于营利
近年来,“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健康领域的一个热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有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等,许多体检机构和保险公司也在原有业务与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健康管理的要求。然而,不同机构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差异巨大。因此,需要学界明确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样不仅能规范健康管理服务,让百姓受益,同时也能构建健康管理自身的学科体系,明确健康管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促进健康管理的科学发展。
我认为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健康评估、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具体的健康行为(包括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指标的监测。另一方面,尽管可以成为营利产品,但更多的还要立足于服务人群、服务社会,特别关注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的改善。▲
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理事钮文异
健管行业需要标准
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个人健康顾问式服务,在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然而,多项调研报告却表明,买方市场相对于卖方市场是略显低迷的。该现象迫使健康管理从业者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客户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接受度。
其中,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值得广大专家学者和健康管理机构管理者们思考和讨论。质量标准化是关乎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目前,大多数客户健康档案放在某医院或机构,这些资料在机构之间无法传递和共享,导致客户无法在另一地点或者另一机构继续接受服务,造成了一定困扰。
其次,健康量表也要标准化。对健康管理机构来说,评估健康程度量表的独特化,固然具有排他性优势和利益考虑,但这样很难让买方认同健康管理是有标准的和规范的。使用标准化的量表,不仅有助行业的规范发展和质量的统一评价,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标准化量表的精细程度,开设不同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让买方在全国各地都能继续享受下一步健康管理计划。这种服务,既不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也不会因此错过健康管理的最佳时期。▲